环境学基础课程基于南开大学作为中国国家首批开展环境教育高校的环境教育和国家环境科学重点学科的学科建设土壤,坚持继承与发展,自1979年开设课程开始,不断探索、完善、提高课程教育质量。从1999年到2005年逐步建成成为南开大学示范精品课程和天津市精品课程,2009年建设成为国家精品课程。自2001年开展课程网站建设开始,于2005年到2016年逐步设立精品课教学网站、国家资源共享课和MOOC。通过课堂教学建设和在线教育相结合建立课程教育培养体系。
20世纪60年代,出现精细的差热分析仪和M.J.奥尼尔提出的差示扫描量热法,它能测定化合物的纯度及其他参数,如熔点和玻璃化、聚合、热降解、氧化等温度(见热分析)。
20世纪初,提出的热重量法是研究物质,如钢铁、沉淀等遇热时重量之变化。本多光太郎创制架热天平,它初只用于解决冶金方面的问题。将它用于分析方面的当推 C.杜瓦尔。他曾研究过 1000多种沉淀的热行为。例如草酸钙用高温可灼烧为氧化钙,也可在约550°C灼烧为碳酸钙。二者作为称量形式,则以后者为佳,因灼烧时既省能量,换算因子值较大(因此误差较小),又免氧化钙在称量时吸潮。
工业上的原材料、半制品、成品、农业上的土壤、肥料、饲料以及交通运输上的燃料、润滑剂等,在研究、试制、生产或使用的过程中,都需要应用化学分析。
分析化学是大学本科的主干基础课,包括“定量化学分析”理论课、定性化学分析,基本化学实验课和“仪器分析”理论课、实验课。授课对象为化学类和生物、、地学类的本科生。分析化学有很强的实用性,同时又有严密、系统的理论,是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学科。
无机化合物在滤纸上的行为在19世纪中已引起注意。德意志化学家F.F.龙格在1850年将染料混合液滴在吸墨纸上使之分离。更早些时候他用染有淀粉和碘化钾溶液的滤纸或花布块作漂白液的点滴试验。他又用浸过铁(Ⅲ)和铜(Ⅱ)溶液的纸,在其中部滴加黄血盐,等每滴吸入后再加*二滴,因此获得自行产生的美丽图。1861年出现C.F.舍恩拜因的毛细管分析,他将滤纸条浸入含数种无机盐的水中,水携带“盐类”沿纸条上升,以水升得,其他离子依其“迁移率”而分离成为连接的带。这与“纸层析”较为相近。他的学生研究于“滤纸离**化合物”获得成功,能明显而完全分离“**染料”。
环境土壤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研究土壤背景值;研究土壤污染现状,进行综合评价和预测;研究土壤及其边界环境中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和分布规律;定量研究人为污染因素对土壤特性的微观机理和宏观生态效应;研究土壤-植物系统对主要污染物的净化功能和作用机理,反应动力学及其环境条件;研究土壤环境质量基准、土壤环境标准、土壤环境容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