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对待成人那样对待孩子,让他们感受被尊重的感觉,除非在某些情况下他们自动愿意充当小孩。
这样的父母对孩子表示永远的支持与肯定,特别是在孩子犯了严重错误之后,更是会给予改正的机会,对其改正的态度始终抱持着肯定与支持。
在我们对孩子的教导中,我们必须真正以一个人的态度来对待作为另一个人的孩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了解我们的孩子。
青少年心理状态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十条:
1、具有充分的适应力;
2、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
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4、不脱离现实环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9、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一但发现青少年的心理状态不符合健康的标准,那么需要及时的进行心理干预与心理辅导!
潜在危害孩子叛逆若不能及早科学化解,轻则会经常爆发亲子矛盾,影响全家人心情,重则会导致青少年对人对事产生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对抗社会等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不仅成绩下降,而且自暴自弃,甚至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走向极端,轻生自杀,父母纠结痛苦,遗恨终身。
叛逆少年是如何形成了这副“魔鬼面孔”?因为成绩差,老师把他们和好学生区别对待,座位安排在后,只关心好学生而不顾他们的感受,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由于长期被老师忽略,为了寻找存在感,引起老师的注意,他们选择用捣乱和打架的方式为自己争取该有的关注,长期如此,老师对他们就形成了极坏的印象,给他们贴上“坏孩子”的标签,他们也就形成了习惯和自我认知——“我是个坏孩子”,变本加厉地捣乱和打架,有的还从网络游戏中寻找肯定和成就感。教师没有给予他们应有的关心,反而施加有意无意地嘲笑并孤立他们,这些孩子在这样冷漠的环境中成长,自然没有学会关心理解他人,没有学会如何正常地与人交往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