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不以为然”:
当孩子跟父母倾诉自己遇到的问题时,很多父母都选择了无视。他们会觉得:“这只是同学之间的打打闹闹而已,没有什么。”就是因为父母的不以为然,事情后发展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
帮助孩子勇敢说“不”:
被欺凌者往往因为性格懦弱而不敢与和他人抗争,父母要让孩子学会说“我不喜欢”、“不要这样对待我”,让孩子在心里知道,不能让别人随便欺负自己。更重要的一点是,如果遇到了欺凌,一定要及时告知老师及父母,让事情尽快得到解决。
在极度焦虑的情况下,容易出现强迫症。如不由自主地去想、去做某些事,明明知道没有必要去想,但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想摆脱也摆脱不了,非常苦恼,使注意力无法集中。有时候,自己做的事情自己都毫无主见,就像被思维控制一样,昏晕而过,迷茫糊涂,而这种强迫症,是不会贴附在学习上的。
和青少年沟通交流
孩子们的学习压力逐步增加,面对家长、老师及同学们的人际交往压力,出现叛逆是很正常的事情。此时,家长们不要着急,不要单纯的为孩子们的行为而焦虑,我们可以静下心,与孩子好好沟通,听听他们内心的声音,如果大家都无法说出来,那就让孩子画出他的世界,然后帮孩子分析事件背后的意义,引导孩子朝着正确的方向大步前进。
孩子从母体里分离出来的时候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了,虽然这时候他还无法离开父母独自生存,可他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命个体。现在,很多父母会无意识地把孩子当作自己的“附属品”,让孩子按照自己规划好的道路前行,有些父母甚至把孩子当成实现自己未完成愿望的希望。每个生命个体成长的速度和方向都是不一样的,这样的“拔苗助长”会有意无意地剥夺孩子成长的,要尊重孩子“顺其自然”的成长规律。“关怀而不干涉”意味着要恰如其分地关心孩子成长,给成长需要的各种养份和发展空间。“分享”是指父母可以和孩子分享自己的成长经验和教训,不是对孩子说:“那样不行的”“这样做是错的”“别从那里走,你会摔跤的”等之类的话,孩子不会对说教感兴趣,他需要的是亲身体验成长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