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心灵是敏感而且脆弱的,而这些问题往往是不容易觉察的,特别是一些有家庭、家长原因造成的,就更容易“灯下黑”。如果上述问题一旦产生而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就有可能产生严重的后果。而我们的家长、老师,对此类问题,还没有足够的重视。
如果一旦孩子出现了一些诸如焦虑、胆怯、厌倦、易怒、偷偷哭泣、自我伤害等情况,建议家长立即找专业人士咨询,查找原因,迅速纠正,以求弥补。由于这些原因而导致重大问题出现的事情,可是屡见不鲜了。
老师提出了“积极聆听、同理心、我讯息”的教育方法。这里的“积极聆听”并不止于默默地听,是一种情感的活动,需要父母通过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和话语来回应孩子,向孩子传递一种信息——“我很想听你说话”“我尊重和关心你”的教育方法。而“同理心”不等于换位思考,是感同身受的一种体验,是真正设身处地地为孩子着想的教育方式。“我讯息”是面对孩子犯的错误时,父母先谈谈自己的感受,然后再要求孩子怎么做?比如:看见孩子在薄冰上玩耍应该说:“孩子,我真的很担心你,这里很危险,我怕你掉到河里。”而不能说:“快走开,掉下去会淹死你的。”
首先一个问题,由于先天的遗传差异、家庭文化背景差异,学生在没有上学之前,就已经有了分化了,偏科、成绩有高低,这是不可避免的,这些差异有时候看上去是不足,但也许恰恰是优势呢!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谁更有优势?有上百条腿的,有四条腿的,有两条腿的,还有没有腿的,谁更厉害?偏科、成绩不好,就一定将来没有好前程吗?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呢!刘邦、朱元璋什么学历?韩信什么大学?李嘉诚什么大学?丁俊晖哪个大学毕业?马云不就是杭州师专吗?传统的教育咨询教育,就是以考试分数论高下,要求学生是全才,既是不科学的,也是不现实的。
作为“问题少年”,平时遭遇外界的冷眼也就罢了,如果父母也就此放弃了他,即使还在再自尊自信,也难以在一片否定中挺直腰杆。
相反地,如果父母不断地给予暗示,给他自信和充满爱意的后盾,那么孩子便会心中有光,找到方向,不惧冷眼,昂首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