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要知道孩子在12—16岁时期出现的第二次(3—5岁是次)逆反心理是明显的、突出的,这是他们心理走向成熟的反映。也要让孩子知道出现适当的、轻度的逆反心理很正常,因为它是成长过程中心理上独立的标志之一。正常情况下,每一个个体终都要走向独立和成熟,都要有自己的思想,他们不可能永远属于别人。
面对叛逆期孩子的误区:
对于青少年叛逆的行为,大多数家长和老师一旦孩子不听管教,不是打就是骂的,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而且家长和老师恼怒了,带着情绪去教育孩子的话,只会让孩子更加叛逆,有些家长和老师对于难以管教的孩子,几次管教之后见孩子依然叛逆就放任不管,这样孩子的叛逆行为会越来越严重,如果受到不良的影响,很容易就会误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行为表现:1、否定性。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等要求,表现出不认同、不信任的消极抵抗或否定;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
2、评判性。对老师教学和行为的偏激评判;对个别老师不认同和,导致该科学习成绩滑坡;吐槽,各种看不惯。
3、对抗性。自以为是,讨厌父母的干预;、对抗父母的管教;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视与老师、公开对抗为有本事。
4、冷漠性。对父母冷淡;喜欢自己独处;口头禅:烦!有情感的冷漠和行为上的违拗;面对父母伤心的眼泪都不动情。
5、阶段性。主要体现在注重自己的形象,在乎别人尤其是异性的眼光;自我意识形成,自尊心增加;不再盲从;莫名其妙烦躁,情绪失控。
解决办法家长对策(良方):1、教养方式化;2、成长期望适度化;3、家庭氛围和谐化;
家长对策(秘方):1、教育策略必须有共识有分工,红黑脸(利己选择是孩子的天性);2、相信孩子有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要有勇气向孩子请教);3、每周拿出一段时间,和孩子沟通,尤其是睡觉前(长话短说)。社会、家庭、教育咨询密切配合,共同关心,教育引导,及时帮助青春期学生解决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增强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努力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使之自我鞭策,自我提高,健康成长,快乐成才。